政府政策通過 “技術賦能 — 產業集聚 — 綠色轉型 — 生態構建” 四維體系,系統性推動水頭石材產業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躍遷,形成 “無中生有” 的產業奇跡。以下是政策落地的核心路徑與成效:
一、技術創新:以 “賽馬制” 撬動全球標準話語權
揭榜掛帥突破技術瓶頸南安在全國首創 “賽馬制” 技術攻關模式,由政府牽頭梳理 “硬料切割”“張力監控” 等 12 項行業痛點,吸引華僑大學、青島高測等 19 家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例如,華僑大學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研發的石材多線切割技術,使石材出材率從 77% 提升至 87%,石粉排放量減少 50%,并獲批泉州市特級人才創新實驗室。截至 2025 年,該技術已在 17 家企業落地,帶動線鋸設備出口德國、意大利等 10 國,單價提高 15%。
標準制定搶占產業制高點針對線鋸企業 “價格戰” 導致的質量參差不齊問題,南安聯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于 2025 年發布全球首個《石材機械多線切割機》團體標準,設定設備安全、能耗指標等 18 項 “硬門檻”。新標準實施后,福建天晶裝備等企業出口訂單激增,2024 年至今累計出口線鋸設備 116 臺,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的 38%。
技改補貼加速設備迭代出臺《推廣運用石材線鋸促進石材企業增產增效若干措施》,對購買金剛線切割設備的規上企業給予 15% 補助(單臺最高 30 萬元),2024 年累計發放補助 2000 萬元,推動 449 臺設備投產。政策疊加后,企業技改成本降低 40%,設備更新周期從 5 年縮短至 2 年南安市人民政府。
二、產業集聚:構建 “15 分鐘產業生態圈”
智慧園區重塑生產范式投資 50 億元建設南安國際石材智慧產業園,引入海爾工業 4.0 技術,打造 “五無工廠”(無砂箱、無模型、無粉塵、無溫差、無重體力勞動)。園區通過 5G 工業互聯網實現設備聯網率 95%,物流效率提升 45%,管理成本降低 30%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預計 2026 年建成后,可容納 580 家企業,年產值達 800 億元。
產業鏈垂直整合降本增效設立 60 億元產業基金,精準扶持鏈主企業。例如,九牧集團通過基金支持建成全球最大智能馬桶 “黑燈工廠”,本地配套率從 35% 提升至 85%,帶動嘉得利廚衛等下游企業自建實驗室升級工藝。政府還通過 “技改專項債” 為奔朗新材等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推動金剛石工具產能擴張 30%南安市人民政府。
凈地法拍盤活要素資源創新 “凈地法拍” 機制,由法院與自然資源局聯合核查土地權屬、規劃條件,將工業用地處置周期從 60 天壓縮至 15 天。2024 年以來,該機制已盤活低效土地 6351 畝,其中 102 畝通過法拍引入龍頭企業,預計年增產值 8000 萬元。
三、綠色轉型:構建零碳循環產業體系
石粉綜合利用全鏈條補貼對石粉利用企業按年處理量分檔補助:5-10 萬噸(1.2 元 / 噸)、10-30 萬噸(1.4 元 / 噸)、50 萬噸以上(1.6 元 / 噸),單企最高補助 120 萬元南安市人民政府。國啟新材料等 10 家企業通過該政策實現年消納石粉 400 萬噸,生產環保包裝材料、人造石等產品,年產值超 10 億元。
綠色技術創新專項扶持設立 5000 萬元綠色技改基金,支持濕式鉆孔、廢水循環等技術應用。例如,華輝石材投入 800 萬元改造生產線,實現廢水零排放,獲補助 120 萬元,單位產品水耗下降 60%南安市人民政府。2024 年,全行業萬元產值能耗同比下降 12%。
循環經濟園區示范引領規劃建設 2 萬畝再生石科技園區,配套石粉填埋場和污水處理中心。園區內企業通過 “石粉 — 建材 — 再生” 閉環,實現固廢綜合利用率 92%,較行業平均水平高 37 個百分點南安市人民政府。該模式被生態環境部列為全國循環經濟典型案例。
四、生態構建:打造 “技術 — 人才 — 市場” 共生系統
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嫁接廈門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資源,建成華僑大學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等 5 個科研平臺,累計簽訂技術合作項目 17 項,孵化科技型企業 23 家南安市人民政府。研究院推行 “PI 制”(項目負責人制),賦予科研團隊自主選題權,6 項成果實現產業化。
全球引才與本土培育并重實施 “人才港灣計劃”,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最高 8000 元 / 月生活津貼、80 萬元購房補助,并建設 82 萬平方米人才社區。與華僑大學合作開設 “石材智能制造” 定向班,每年輸送技術工人 500 名。2024 年,行業研發人員占比從 3% 提升至 7%。
會展經濟與品牌出海雙輪驅動投入超億元打造 24 屆水頭國際石博會,2024 年吸引 20 國客商參展,線上直播流量破億,帶動石材電商交易額增長 40%。設立 5000 萬元 “廣告出海” 基金,支持企業在歐美主流媒體投放 “世界石材之都” 品牌廣告,推動康利石材等企業進入迪拜八星皇宮酒店等高端市場。
五、政策成效與可持續路徑
通過上述政策組合拳,水頭石材產業實現 “量質齊升”:2024 年產值突破 1200 億元,出口額占全國 55%,培育上市企業 5 家、專精特新 “小巨人” 企業 18 家。其成功經驗表明,地方政府可通過精準政策供給(如 “賽馬制” 攻關)、要素市場化配置(如凈地法拍)、生態化產業培育(如循環經濟園區),打破資源稟賦約束,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未來,水頭將進一步深化 “標準 + 認證” 體系,推動石材產品進入歐盟 CE 認證、美國 ASTM 標準市場,鞏固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