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石材產業自花蓮大濁水白色大理石發崛于50年代,繼以60年代清水溪蛇紋石,70年代后期引進花崗石,至80年代進口世界各國石材原石,加工供應石材急速成長之需。其間歷經近四十余年發展,迄今臺灣的石材加工設備產能,僅次意大利而居于全球第二,原石進口量第四位,原石加工量占第五位,平均每人石材消費量亦高居第四位,在國際石材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惟目前臺灣石材業之基本結構,系局限于島內市場產銷,而原石約98%依賴進口,部分機械與器材亦依靠進口貨,即上游基礎薄弱,外銷方面處于拓展的萌芽階段,國際競爭力尚待加強建立。
雖然臺灣大花綠等本地石材品種在世界范圍也有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和范圍的局限,石材礦源不足、品種不齊全是臺灣的不足之處:臺灣早期雖藉白色大理石及蛇紋石興起其石材業,在萌芽期以自產石材原石尚能應付自如,惟發展至今,所須進口石材原石量已高居全球第四位僅次于法、日、義,其中花崗石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大理石亦逐年增高。因此石材價格、品種極易受國際的貿易trade/狀況,原產地的經濟政治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經營資源(人力、土地、水等資源)難求及環保要求提升:臺灣島嶼型的產業經濟如過速發展,終會遭遇支持產業之人力、土地與水等資源不敷使用,且其價位亦躍升,環保標準亦隨之嚴苛而構成發展的瓶頸,在這種情況下,臺灣亦在逐步進行石材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
臺灣石材業發展初期,大部分加工生產機械與器材皆由國外進口,其中以意大利為主,日本次之。歷經數十年累積經驗,臺灣亦自產大拉鋸、圓盤鋸機及異形加工機等,惟迄今尚未有系統地研發出與意大利產同等級的自動化精密加工機械,以致于加工業者仍喜用意大利原裝機,甚至于部分關鍵器材及消耗材料亦依賴國外進口,使本地的石材加工業自主性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相對較弱。
臺灣石材市場是隨國內經濟發展及建筑業逢勃而成長,并構成內銷市場旺盛,因而疏于拓展外銷市場,導致國內石材市場缺乏內外銷調適的空間與彈性,一遇國內景氣低迷,立即蒙受其影響。
自國內改革開放后,大陸人工及石材原石便宜,臺商各自赴大陸開采石材原石(荒料)或投資設立加工機廠。這極大豐富了臺灣的石材市場,對降低石材價格,豐富石材品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因應全球石材市場及石材資源供需變化,面對WTO開放市場以及產業國際化的激烈競爭,臺灣石材界逐步在以下方面進行調整,并展開了大量的工作:
1. 石材業信息系統,掌握國內外優良品種且能穩定供應之石材原石供應系統。
2. 提高加工層次及自動化之產制系統。 石材業必須走向自動化及特殊加工之機械化,以期提升技術層次。但為奠定更好而自主的加工技術層次,宜整合國內已成熟的自動化,精密加工等機械技術及計算機軟件,協助國內石材生產技術更精致專業化、自動化及計算機化。
3. 建立精巧而高效率之設計系統。
4. 研發石材加工配件及材料系統。
5. 安裝與保養工程系統。
6. 國際行銷網絡系統等,為了體系能充分運作,仍須配置研發與人才培育中心,以支持產業之實質發展。
客服熱線:











